
- 价格透明
- 信息保密
- 进度掌控
- 售后无忧
四川成都,夜色渐浓的街道开始升腾起一股烟火气。
那个在市集上卖蜀绣团扇的男人,点亮了摊位上的星灯。“熊猫蜀绣团扇200元一把,纯手工刺绣,憨态可掬的熊猫,送人自用都很好。”他热情地为顾客介绍着各类手工艺品。
都江堰聚源镇,“胡老三饭馆”简陋的门脸儿外,赖惠又支出了几张桌子。这家不起眼的小餐馆味道独特,不仅是两代人经营的老字号,还是街里街坊、网上网下食客的心头好。
“兔脑壳、鸭脑壳、鸡翅膀膀、洋芋片,好吃得很!”路灯之下,驿都城大连北路,孙佳莉扯着嗓子高声吆喝。两大簸箕的“香货”,在当归、黄芪、印度椒等数十种香料的加持下,释放出诱人的味道,吸引不少路人看菜下单。
今年3月,成都市出台服务措施,在保障安全,不占用盲道、消防通道,不侵害他人利益,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洁卫生的前提下,允许商贩占道经营,率先为“地摊经济”松绑。在这渐渐升腾的人间烟火气中,每天都有各种微小、真实、生动的故事演绎着其无数可能。
卖蜀绣团扇的王先生原本开着一家实体店,受疫情影响,今年以来生意一直不好。听说政府出台政策支持“地摊经济”,他就琢磨着摆个摊补贴家用。他看上了“制噪市集”——位于成都市中心春熙路商圈,由30余个彩带飘扬白色帐篷撑起的摊位——这里也是成都新晋“网红”。潮流时尚的手工首饰、精美小巧的古风钗环、物美价廉的创意盆栽……“大家都卖文创产品,可以吸引特定的顾客群,而且又在春熙路边上,每小时来询价的人比原来一天的都多。”王先生说。
“受疫情影响,饭馆停业了一段时间。在政府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,我们在3月初就复工了。”赖惠说,“政府允许占道经营,解决了我们最头疼的问题。我们饭馆的面积不大,室内只摆得下4张圆桌,根本就不够用,现在又在临街过道上摆了4张小方桌。这家饭馆是我们家两代人一起经营起来的一份事业。现在的经营环境很好,压力不大,税收优惠政策和税收服务都很给力,我对发展很有信心。”
3年前,孙佳莉随丈夫来到成都市龙泉驿区。本来计划产后找工作的她,随着双胞胎的出生成了全职家庭主妇。一家人的吃穿住行,每月几千元的房贷、车贷,全靠她丈夫一人负担。今年4月,孙佳莉得知自己居住的街道被政府规划为夜间消费经济点位,允许摆摊设点开展餐饮、娱乐等经营活动。这点燃了她心中的火苗。“一天的工夫,我就安排准备好了一切,摆出了摊子。”孙佳莉说,“每天起早贪黑,很辛苦也很充实,这给我带来了3年来没有的改变和收获。”
从城市中心的“制噪市集”,到都江堰走马河边上的老字号小餐馆,再到居民小区周边的流动摊位,3.6万个流动摊位带来了超过10万人的就业,这里独特的烟火气息,成为成都连续11年蝉联“最具幸福感城市”榜首的生动注解。
穿着汉服的姑娘小陈买了一把蜀绣团扇,她说:“这个集市主打文创,很多穿汉服的帅哥美女都来打卡。这里一到晚上就人头攒动,热闹极了。”
孙佳莉抬头向100米之外看去,那里是她丈夫兼职经营的一家卤味现捞小店。十尺宽的当口,买家络绎不绝,热闹景象让她心情愉悦而满足。5月以来,除了门店的稳定收入外,自己摆的这个小摊已经为家里带来了3200多元的收入。
晚上9点半,路人渐渐散去,周边的摊主开始收拾摊位。很快,街道又恢复了干净如初的模样。刚从一晚的忙碌中暂停脚步的赖惠吐了口气,轻轻地说道:“我从小就喜欢浓浓的烟火味,我想,好日子应该就是从烟火中熏出来的吧!”
(作者:本报记者 何国刚 通讯员 詹晓攀 张晓祚 周可芝 刘东 伍崇辉)